跟着感觉走,往往会失手

       有一位管理咨询顾问在和很多客户交流时,还会时不时听到有人说:“别人的结果都是不可学的,很多时候,我们还是要相信自己的感觉。

 

       每每听到这种说法,我都会斗胆问一句,如果别人实践出来的结果,都是不可学的话,那怎么敢说自己的感觉,就是靠得住的呢?假如感觉欺骗了我呢?

 

不用假如,感觉经常欺骗我

 

 

 

真实的感觉,并不一定正确

 

       越是处于异常的情况,越是不能轻易相信感觉,虽然感觉是真实的,但却是错误的。

 

      这个时候,如果能找到数据是最好的,就像找到秦亭山的数据一样,纠正自己的感觉错误。

      因为数据是客观的,我们可以用数据来帮助自己看清真实的情况,而不能跟着感觉走。当然,这种对时间、空间、距离等的感觉误差,可以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达到正确:

      例如康德每天下午3:30的准时出门散步、柳比歇夫可以不用看表就做到分毫不差、慈禧太后每天饭后要走999步等等,虽然各自目的不同、做法不同,但刻意练习确实可以提高感觉的准确度。

 

即使这样,感觉就可靠了吗?

客观的数据,一定会让我们的感觉,做出正确判断吗?

还是要小心,因为我们还会犯更高级的感觉错误。虽然高级,但依然是错误。

 

 

 

 

更高级的感觉错误

 

如何对数据解读,才是问题所在。

 

        当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,认为自己很成功的时候,就会用那些成功的数据,让自己感觉更好。

        这种更高级的感觉错误,是一种认知偏误,心理学上叫自负假说(Hubris Hypothesis),实际是过度自信的经验主义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,举了一个常见的例子:“90%的司机,都相信自己的车技,要高于平均水平”,这一结论已经得到心理学验证。确实如此,想想我身边很多开车的朋友,都不会承认自己的车技在平均线以下,包括我自己。也就是说,有40%的司机,对自己的车技过度自信。企业家群体的表现则更为明显。

       罗尔夫·多贝里形容:“企业家就像结婚的人,坚信自己不在统计之内。”

 

 

 

 

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吗?

 

 运气就是运气,实力就是实力。

二者与成功有关系,但二者之间没有关系。

 

     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,“莫把运气当才华”。捡到撞树的兔子,绝对是运气,想靠守株待兔再次获得成功,显然还是在碰运气。但不论如何早来晚走,不论如何抱树死守,实力的变化是完全没有。要想飞得更高,还是得长出翅膀,而不是一味坐等风口。林丹可能会因为几个运气球,丢掉关键分,甚至输掉比赛。就像2016年里约奥运会,林丹仅获得第四名,但有人会怀疑他的实力吗?

 

当然不会。科学训练,坚持训练,持续做大概率成功的事情,是战略眼光与战略定力的体现,这是实力,而不是运气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尊重感觉,更要审视感觉

 

正如曾子所说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也如《中庸》所说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一样,博学广泛,还要深入追问,周密思考,明晰分辨,切实力行。

 

        从现代心理学上来讲,要形成一种抽离感,能够以外部意识看待自己。简单来说,就是要审视感觉,而不被感觉左右。

       再简单点,就是形成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。

       不论是困难重重,还是如日中天,不论是主观直觉,还是客观数据,不论是内心感受,还是外部意见,都需要反复审视、深度思考,突破感觉的瓶颈,看到自身的问题,自我否定,自我革命

 

最后的话:

 

真实的感觉,并不一定正确。

自我良好的感觉,有时是一种认知偏误。

运气是成功的一部分,但不是实力的一部分,否则也是一种认知偏误。

 

 

尊重感觉,更审视感觉,可以让我们不再跟着感觉走,从而跳出感觉的陷阱,降低失手的概率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系转载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NEWS

新闻动态